2023教师资格考试:教资笔试冲刺90道简答题(5)

来源:招教网时间:2023-08-28 16:31:28责任编辑:zz148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简答题是笔试考试中重要题型,小学占30分,中学占40分,可以说是笔试成功的关键。招教网小编总结中小幼三学段各30道简答题。

一、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21.举例说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答案】

人的感知觉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①适应现象,即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比如,人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毫无觉察。这是嗅觉适应。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②对比现象,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人的视觉存在同时对比现象,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点,而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一些。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颜色对比,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几种条件的影响: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三是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四是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

22.试述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1)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2)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3)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①排除学习材料之间相互影响的干扰;

②排除疲劳的干扰。

23.说谎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请论述幼儿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无意说谎的类型及成因:

①想象与现实混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

②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面,便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说谎。

③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师提问孩子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可能造成孩子不理解而被动说谎。

(2)有意说谎的类型及成因:

①自身因素:开脱责任,逃避惩罚。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做错了事情或有什么过失,为了开脱责任,避免惩罚因而说谎;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

②成人影响:家长说谎,幼儿模仿。

24.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表现为:

(1)情绪的社会化。

幼儿情绪的社会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

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幼儿的情绪发展逐渐分化和发展,与人际交往的关联不断加深。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幼儿的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逐渐出现了与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2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参考答案】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幼儿初期的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评价。如“老师说我是好孩子”。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4 岁左右的孩子有一半以上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但主要是从个别方面或局部来评价自己。例如,他们在回答好孩子的原因时,说“我不打人”;5 岁左右的孩子则进一步,如“星期天我帮妈妈扫地、抹桌子、刷碗”;6 岁的孩子则能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如“我是好孩子,客人来了我主动问客人好,上课发言好,帮老师收拾积木”。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幼儿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到了 6 岁左右,才开始出现向对内心品质评价过渡的倾向。如“我不撒谎,上课坐得好,我不想欺负小朋友”。但这还不是真正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幼儿初期的孩子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如当问孩子谁画的画漂亮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自己的好,而事实并非如此。到了 4 岁左右,孩子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如问到为什么要多分一些糖给妈妈时,说“妈妈工作忙,辛苦”。

总之,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是与他们认识水平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措施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参考答案】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7)智力与能力;

(8)教师的指导。

23.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 7-11 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参考答案】7—11 岁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有:

(1)具体逻辑思维。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具体逻辑思维)和群

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2)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3)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4)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

2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5.简述小学德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参考答案】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

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三、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皮亚杰基于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主要表现是:

①感觉和动作出现分化;

②儿童的思维开始萌芽: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二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③儿童大约在 9—12 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

(2)前运算阶段(2—7 岁),主要表现是:

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

②思维具有刻板性;

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④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⑤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⑥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主要表现是:

①具体逻辑思维。②思维可以逆转;③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④去自我

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以上),主要表现是:

①思维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②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③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

④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⑤思维具有灵活性;

⑥具备了反思能力。

22.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参考答案】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

理社会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分别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

成功发展的方法。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感(1.5—3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 岁),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 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

独感阶段;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 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0 岁—死亡),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

23.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包

括: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除了上述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2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5.简述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

【参考答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

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

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